不能忘卻的那盞馬燈
---牢記茍壩會議,傳承馬燈精神
迎著四月和煦的春風,我們一行參加了集團黨委組織的支部書記紅色之旅—遵義行。期間,我們參觀了遵義會址和茍壩會址。因為茍壩會議時間短暫,記述稀少,常常被人們忽視和忘卻。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,茍壩會議在軍事、思想、哲學、文化方面的價值卻越來越彰顯。
一、茍壩會議的背景
1935年3月10日的1時,紅一軍軍長林彪向朱德發電報主動請纓進攻打鼓新場(今金沙縣城)。當時紅軍總部駐扎在茍壩,軍情緊急,晚上便召開緊急會議。會上除了毛澤東,大家都同意攻打。毛澤東據理力爭,不能改變一邊倒的局勢;之后又以辭去前敵政委來制止,還是不能生效。張聞天對軍事是外行,可他是中央總負責,最后拍板是他,他沒有辦法,只好以舉手表決少數服從多數的形式做最后決定。結果毛澤東的前敵政委也舉手表決掉了,打鼓之戰箭在弦上。
散會以后,毛澤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,他想的是紅軍的命運,革命的前途,決不能讓紅軍再受挫折,遭受重創的紅軍在遵義戰役稍微恢復了一些元氣,為了革命的的發展壯大,不能再損耗這種元氣。毛澤東越想越多,夜不成寐,已經是深更半夜,他提著一盞馬燈走在坎坷的鄉間小路上,他要去與周恩來商量,要制止這種雞蛋碰石頭的做法。
最終周恩來理解了他,張聞天也從善如流,形勢的發展也正如毛澤東所料,多路敵軍正向打鼓新場撲來。第二天一早又開會,大家紛紛理解了毛澤東,1935年3月11日13時取消了進攻打鼓新場的指令,毛澤東也恢復了前敵政委的職務。接著他提出戰機稍縱即逝,不能容許這樣多的人坐下來慢慢研究,要成立一個新三人小組指揮軍事。張聞天也認識到真理有時是掌握在有經驗、有智慧的人手里,新的三人軍事小組就形成了,毛澤東從此成了這個小組的核心,成了革命隊伍的核心。
二、茍壩會議體現出來的精神
1、實事求是、堅持真理的正義精神。毛澤東對當時敵我情況是有深入研究的,他洞悉當時的形勢,他有堅定的自信,一旦從實際出發,經過實踐獲得了真理,他就不會放棄,所以在茍壩會議上他能中流砥柱、力挽危局、大義凜然、磅礴正氣。毛澤東深知這一次戰爭不只是軍事問題,而是中國革命的前途問題,他深更不眠、半夜行動、積極促成事物向好的方面轉化,是為了天下蒼生、革命勝利。
2、從善如流、團結協作的同一精神。茍壩會議的勝利沒有周恩來、張聞天等人的支持是不堪設想的。遵義會議上,多數人掌握了真理,會議因此能夠順利進行。而茍壩會議是多數人都不理解毛澤東的正確思想,因此就出現了曲折。毛澤東不積極給周恩來他們做工作,周恩來他們沒有很高的覺悟及時轉變過來積極支持他,事情將會是另一種結局。
3、辯證思考、謹慎行動的理性精神。當時紅軍處于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包圍之中,局部的勝利很難改變紅軍的困難處境。林彪等紅軍將士請求進攻打鼓新場只是一種局部戰爭的考慮,而且只看到當時黔軍在金沙的孤立無援,沒有看到軍情的變化,滇軍等國民黨軍隊慢慢地向這一帶靠攏。局部戰爭是否會影響整個軍事突圍,是否會因為硬碰硬消耗有生力量,冒然行動將會有什么嚴重后果,這一切都是林彪他們沒有謹慎考慮的。只有毛澤東高瞻遠矚、胸懷全局,對敵我態勢作周密的調查分析,用辯證的思想全面、發展、聯系的看問題,才避免了一場災難性的可能。
總而言之,茍壩會議的核心精神是遵義會議精神的鋪墊,是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,在此后的軍事生涯中,他指揮紅軍“四渡赤水出奇兵”,把戰爭藝術演繹得出神入化。最終,他和他的戰友們擺脫了國民黨4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,乘著勝利一路北上,直到黃土高原的吳起小鎮“鑼鼓響,秧歌起”,直到“三軍過后盡開顏”……
三、今天的茍壩
茍壩是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,四面青山滴翠。茍壩會議會址就位于壩子北側一個叫“新房子”的地方,整個會址有茍壩會議陳列館、馬燈專題展、紅軍村、紅軍醫院等。近年來,隨著人們對茍壩會議的認識,越來越多地人過來參觀,通過實景課堂接受中國革命精神教育,感悟學習長征精神,激勵我們黨員進一步加深對遵義會議、茍壩會議重大意義的認識,加深對中國共產黨取得革命勝利的理解,更加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信念。
站在這座作為“茍壩會議會址”的老式黔北農家四合院前,總想遙望會場之外的那條小路,而走至這條被稱作“毛澤東小路”的山間道路上,又自然而然地讓我想起那個遙遠的夜晚,那盞在小路上緩緩移動的馬燈,那個為了堅持正確道路而在深夜與春寒一起前行的人。
馬燈專題展館里的一段前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“不能忘卻這一盞馬燈!它照亮了漫漫長夜,指引了曲折的道路,見證了中國革命偉大詩篇的誕生,井岡山的八角樓,遵義的會議桌,延安的窯洞中,今天,只要我們傳承馬燈精神,就能夠沖破黑夜,走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。”
我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發揚這種“敢于堅持真理”的馬燈精神,有時候,在抵達真理的過程中,必須踏平坎坷,方見風景;有時候,必須走過最漫長、最恍惚的道路,才能擁抱勝利的晨曦。
盛嬿